Friday, October 13, 2006

As Doctor Said -- 遠離塵囂的雞場

雖然在這個崗位上已經三年多,卻不是每一個農友都有機會拜訪過。而我最想到訪的,還是這個農場...一個幾乎與世無爭的農場。

從上水駕車往東涌,經嶼南路略過貝澳,來到大嶼山的梅窩。這一段路,我是非常熟悉......記得剛回港工作的幾個月,就暫住在貝澳鹹田新村。每天都要趕晨早五點多的頭班巴士,才可能趕及八時半回到當時屯門的辦公室。

要前往目的農場只有兩個方法:(1)沿銀礦灣徒步四十五分鐘;(2)乘坐柴油機推動的舨船,經水路越過梅窩碼頭對岸的沙灘,全程不需十分鐘;省力又可以享受海風的寧靜。

登上沙岸,農舍的輪廓隱約在樹叢中浮現出來。

對於一個城市人來說,根本不了解養雞到底是怎樣一回事,這也是人知常情,可以理解。其實,絕大部分本地的雞場,都是以俗稱〈糟籠〉方式飼養雞隻。當雞隻大約三十日齡、首次換毛的時候,四隻幼雞便會安置在底面積比一張A4紙大一點的金屬籠中飼養。一排排的籠具被裝置在A型的支架上,故整個飼養設備稱為〈A字籠〉。隨體型增長,農友會逐漸將籠中的雞隻數目減少,直至快將出市時的一籠兩隻雞,這步驟稱為〈挑疏〉。籠養的好處,是能在有限的空間飼養最多的食用家禽,從而增加利潤;也可以避免如球蟲的感染。

其實,有些較老舊的農場仍會保留以〈走地〉的形式飼養家禽。當然,不像傳統真正的放牧式散養,而只是將雞隻困在一幢雞舍內,讓雞隻自由走動而已。走地雞比糟籠雞的飼養時間更長一些(因為走地雞的運動量大,要花費較長的時間才能成長到市場需求的體型),但有人認為走地雞的肉質雞味更好。

跟農友聊上幾句,談談雞隻養殖業的興衰。眼看他們幾個親兄弟,個個年過半百,一起苦心經營這個雞場。無奈,農場也快要結業了。

回程了,這幾兄弟合力將 motor 裝回舨船上。他們的同心,真讓人動容。現代的年輕人,又是否懂得珍惜擺在眼前的親情?

船是越漂越遠,我的思緒何時才能平伏?心情怎樣才能靠岸?

Labels: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