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iday, October 13, 2006

As Doctor Said -- 遠離塵囂的雞場

雖然在這個崗位上已經三年多,卻不是每一個農友都有機會拜訪過。而我最想到訪的,還是這個農場...一個幾乎與世無爭的農場。

從上水駕車往東涌,經嶼南路略過貝澳,來到大嶼山的梅窩。這一段路,我是非常熟悉......記得剛回港工作的幾個月,就暫住在貝澳鹹田新村。每天都要趕晨早五點多的頭班巴士,才可能趕及八時半回到當時屯門的辦公室。

要前往目的農場只有兩個方法:(1)沿銀礦灣徒步四十五分鐘;(2)乘坐柴油機推動的舨船,經水路越過梅窩碼頭對岸的沙灘,全程不需十分鐘;省力又可以享受海風的寧靜。

登上沙岸,農舍的輪廓隱約在樹叢中浮現出來。

對於一個城市人來說,根本不了解養雞到底是怎樣一回事,這也是人知常情,可以理解。其實,絕大部分本地的雞場,都是以俗稱〈糟籠〉方式飼養雞隻。當雞隻大約三十日齡、首次換毛的時候,四隻幼雞便會安置在底面積比一張A4紙大一點的金屬籠中飼養。一排排的籠具被裝置在A型的支架上,故整個飼養設備稱為〈A字籠〉。隨體型增長,農友會逐漸將籠中的雞隻數目減少,直至快將出市時的一籠兩隻雞,這步驟稱為〈挑疏〉。籠養的好處,是能在有限的空間飼養最多的食用家禽,從而增加利潤;也可以避免如球蟲的感染。

其實,有些較老舊的農場仍會保留以〈走地〉的形式飼養家禽。當然,不像傳統真正的放牧式散養,而只是將雞隻困在一幢雞舍內,讓雞隻自由走動而已。走地雞比糟籠雞的飼養時間更長一些(因為走地雞的運動量大,要花費較長的時間才能成長到市場需求的體型),但有人認為走地雞的肉質雞味更好。

跟農友聊上幾句,談談雞隻養殖業的興衰。眼看他們幾個親兄弟,個個年過半百,一起苦心經營這個雞場。無奈,農場也快要結業了。

回程了,這幾兄弟合力將 motor 裝回舨船上。他們的同心,真讓人動容。現代的年輕人,又是否懂得珍惜擺在眼前的親情?

船是越漂越遠,我的思緒何時才能平伏?心情怎樣才能靠岸?

Labels:

Monday, October 09, 2006

貝貝的家沒見到貝貝!?

濕地公園第二期開幕以後,一直很想去看看。無奈,跟一大群人約時間就成為最大的阻力,每次都不了了之。不如自己先走一趟吧。反正拍照片的時候,還是一個人比較方便。

濕地公園第二期開張了,明顯比以前吸引許多。記得以前有幸到訪第一期...地方真是小的可憐,只有現在售票處那兒丁方大小。我總會想,那個所謂展館怎可能吸引遊客來參觀?簡直無聊至極。

自從山貝河小灣鱷〈貝貝〉由嘉道理農場搬家來這裡,立刻成為濕地公園的第一男主角。所以走出訪客中心的第一站,就是〈貝貝之家〉。香港的天氣實在太反常,中秋節都過了,還天天給它卅度的午暑。而懂得享受的貝貝,總愛泡在水裡。隔著玻璃觀察窗,望見貝貝全身都淹在水平線下,只有突出水面的一雙眼晴,窺視遊人興奮而略帶半點疑惑的表情。心想,反正回頭還會經過貝貝的家,離開公園前再拍貝貝吧!

本來去逛濕地公園,就是抱著看看水禽、候鳥和濕地生態的心情。不過,也不知道是否太多遊人,也太過嘈吵,能遇上的都只是小倉鷺和潮蟹等生物,而且都是站在老遠的地方。要不是手裡拿著300mm的鏡頭,還真會有點失望。最令人難以忍受的,就是原本讓人近距離觀賞野鳥的木屋中,大部份人都不懂得將聲浪收歛。那些十來歲的小朋友正是嘈音的源頭,而他們的父母又不會教導他們尊重大自然、尊重別人。諷刺的是,他們不是來濕地公園擁抱大自然的嗎?

看來,沒有像米埔般限制人流的話,濕地公園生態只會給攪亂,候鳥也被逼遷離這裡罷了。

沒看到野生鳥群,誰都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湖中的睡蓮和荷葉身上。雖然睡蓮不是開得特別盛放,但已經是攝影愛好者的〈順民〉模特兒。

回程了,不過未能再遇上貝貝,果然又是緣憾一面。聽著堆塞在鱷魚缸前面的遊客不斷埋怨,貝貝是到不見客的內室休息了。

假如細心留意一下,濕地公園訪客中心那粗糙、不修飾的外牆設計,也顯出設計者的心思,似乎在提醒我,要歸回原始的根本素質,才能將自己溶合於天地之間





















Labels:

Thursday, October 05, 2006

冰皮加菲貓

自從回港發展後,都沒機會跟家人慶祝中秋,月是亮了又圓,卻沒有團聚的情份。不過,為了情趣和氣氛,我還是會花點錢買月餅來應節。

今年中秋有點特別,因為教會朋友約好要一起製造月餅。對於只會煲飯、煎蛋的我,真是沒辨法想像、又是如此興奮好玩的一樁事。

要造好一個月餅其實並不容易。每樣材料都要按餅模的大小而調整,細心的一點一滴地量好...是的...準確度只容許 1.0 gram內的落差。

在過程中,親身體驗了製造傳統和冰皮月餅的難度:傳統月餅的準備工序特別煩多,烘烤的時間要拿攝得準,而幾滴的鹼水最能讓酥皮的金黃色澤展現出來;而要做到所謂〈皮薄餡靚〉倒不算太難,因為做餅皮的麵團很有延張力,只要將厚厚的部分用大姆指去扰張開來,就可以〝想幾薄有幾薄〞了。

相反,製造冰皮月餅的事前功夫較少。但冰皮本身很容易因手心的溫度而溶化,注意要洗手降溫,還要快手快腳的完成包餡的工序。今次所用的餡料種類,包括有奶黃+鹹蛋黃蓉、黑芝麻蓉和綠豆蓉,可以任意配答...Mumm...薄薄的冰皮隱約透出餡料的原色,加上趣緻的造型,又可以將〝失敗之作〞即場處置掉...超棒的!!!

弄了一整個下午, 〝自作業(孽)〞的成果總算在笑聲和偷食中悄然誕生。那份驚喜和成功感,實在不必太大,能填滿了工作後的疲憊和空洞,不就夠了嘛!!!

看著自己的作品,公整排列在四方格內,無論味道如何、漂不漂亮,我還是捨不得吃掉了。就讓它們靜靜地在冰箱裡多待幾天吧!!!

到了中秋月圓,可不要怪我無情囉唷!!!

Label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