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June 17, 2007

As Doctor Said -- 傻瓜病













早前跟大家提及本地某些魚排區,出現一種俗稱『傻瓜病』的怪病。

上星五到吉澳出差,也發現魚群呈現該病徵狀,即無論魚齡大小都出現獨游、運動緩慢及無力,病魚酷似就像飲醉酒一樣,但捕捉時卻會立即游走。病因未明,但多發生於溫度上升之時。


傻瓜病 (Listless Disease)





坐「衫板」離開吉澳時,看見為漁船補給燃油的水上油站












在大尾督品嚐紅咖哩牛腩飯 + 紅豆冰,承惠HK$32












泰國餐廳內的燈飾頗為精緻特別















回到辦公室,自已動手屍體解剖幾尾青斑苗...腥味尚可以接受





Labels: , , ,

Friday, June 08, 2007

長泡泡的水草魚缸


將水草魚缸搬回辦公室已經超過一個月。每天對著它,點點魚寶寶的數目,竟然一尾都沒有少(其實可能有死嫁,不過魚苗大概到現在都維持在十三、四條,算是很穩定啦!) 有時看太久了,手癮也來,禁不住又餵牠們魚糧一散。牠們應該不會像金魚那樣吃到撐死吧!


本來弄好久都沒發市的自製二氧化碳樽,這幾天終於懂得“吐吐氣”。不過,新買來的細化器又不太works,唯有轉用氣石。但酵母和糖作用而生產的二氧化碳,都只是一團氣地釋出,溶不了多少入水體裏,等於失去原本目的,因而擔心水草缺乏二氧化碳而長得不好。


今朝回到辦公桌,才發現縛在沉木上的鹿角苔,每根枝端上都停留一個晶瑩水泡。哦!!!太靚了!!!或者,這對養水草的前輩們是不值一提的小事。但對這缸水草從來都沒抱有多大寄望的我來說,實在可以興奮半天的。


同事們都希望放其他魚兒寄養在這缸裏,但我深怕新移民會吃掉我的魚寶寶,還是客客氣氣地婉拒了。小魚寶們,快快長大吧! 讓我早點看一看你天生的色彩。


Labels:

Tuesday, June 05, 2007

Natasha -- Na-Toy-sha 篇

『我最喜歡 ger 玩具係 mud 嘢呢?芝唔係原子筆,仲有壞咗 ger mp3 耳筒!都怪老爸太吝惜,除咗貓爪板外,都唔肯花錢喺我身上。

不過,前兩晚爸爸午夜時分先鬼鬼崇崇返到呢,竟然話買咗個新玩具俾我。我一下就 lum到,老豆佢邊會良心發現呀,佢一定係做咗虧心事...電視劇都有教啦...咁夜先返屋企,梗係出去 Sa Sa 滾啦...突然間買嘢俾我?!分明喺心虛啦!!!

我o訓喺廳、lum 咗成晚,要唔要原諒佢好呢?真係唔想佢以為我好易 tum,買 d 嘢就可以賄賂我...但擺喺前面 e 個新玩意,真係好吸引喎?...點算好呢?...我決定啦...等我驗咗貨,覺得好玩,先至考慮吓要唔要原諒佢啦?....』

就响嗰朝早...Tasha Bu Bu 嗰心結終於解開咗,佢明白...「凡事都唔係絕對 ger。希望在明天 ah 嘛!」










Labels:

Monday, June 04, 2007

As Doctor Said -- 嗡嗡嗡...小蜜蜂

走上獸醫之路,從來未想過,這行頭與蜜蜂有甚麼關係。不過,在扭曲的世界裏,『真係唔死都仲有新聞聽!』

為了解香港的養蜂業情況,探索其衍生之公共衛生和食物安全問題,最近走訪了兩個本地蜂場。除了規模大小、經營手法極為懸殊之外,它們飼養蜜蜂的品種也不一樣,實在大開眼界。

香港蜂業其實並不發達,投身此行業的人並不多。而養蜂者大部份從小飼養蜜蜂。在華南地區,主要蜂種有二:「中蜂」(即“中國蜂”)和「意/異蜂」(意大利蜂,也廣義包含“中蜂”以外其他蜂種)。「中蜂」可算是本土蜂種,較適應香港環境、攝蜜量較少,但有「爛蟲症」(幼蟲孵化後感染而爛身死亡)的困擾;「意蜂」體型長大,釀蜜量也較多,但對抗天敵「黃蜂」的能力卻稍差人意。

選擇養蜂的地方很重要,周遭環境必須四季都有開花樹木,讓蜜蜂可以恆常產蜜。假如蜜蜂沒有花粉可採,或者天氣變化大(例如早晨黃昏和風雨雷電的時候),其性情會比較燥惡,具攻擊性。但平時卻非常溫馴,甚至可以用手輕輕將一大團工蜂抬在手心上把玩。

蜜蜂的社會體系更是有名。每群蜜蜂必有一后統領大軍,工蜂釀蜜、照顧幼蟲;公蜂只是大食懶,負責一生一次的目的 -- 交配,然後死亡;蜂群在適當時候會分開成不同群落,各自發展。據聞,小蜜蜂的成長只需廿一日左右。

蜂窩內也是奇蹪一大堆。蜂箱裡一排排的蜂巢,下方是育嬰室,而越上層的蜜糖越釀得成熟。釀好的蜜會被封存好在最上排的位置。按花季期間,養蜂者可每隔兩至三天採蜂一次。

蜜蜂的世界,即獨裁卻又階級官僚主義,但在牠們的國度,卻是生存的唯一模式,work 就掂啦!!! 同理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,沒有我這套比你那一套好/壞的道理。No Argument!!!














Fig. 1 蜂后走到那裡,蜂兒們都在其周圍作同心圓運動














Fig. 2 預備培育新一代女王的「皇台」

Labels: ,

Saturday, June 02, 2007

As Doctor Said -- 傻瓜病

自從開始處理魚類疾病後,的確是大開眼界。書本上的圖片印刷得再精美,也不及現場走一趟,看看擺在眼前的cases。戰戰兢兢地尋找 tentative diagnoses,給了治療上的建議。每當漁民反應治療有效,症狀減緩的時候,心裏都會暗叫一聲:『Yeah!!!』










不過,本地海魚養殖業流傳著一個奇怪的病,漁民都稱它「傻瓜病」。據聞每年端午前後就會出現。發病時,魚出現呆滯,沉在網箱底部,游得很慢,好像醉酒一般。病魚一兩天內就無故死亡。無論外表或屍體解剖沒有明顯損傷,只是嘴部張得很大,樣似缺氧。病理檢查或微生物檢驗,都找不到病因。受影響的魚群死亡率高,經濟損失嚴重。

有人說,這是彩虹病毒 (Iridovirus) 引起的,但翻閱文獻都沒有記錄相似的病徵。會不會是水質和飼養環境的關係?但又不是每一尾魚都會發病。病潮過後,魚群似乎得到免疫一般,那年不會再次發病。

其實,人知道的真的很有限。可以治癒的疾病更是其中的一小部份。這份工作,真的很有意思,也讓我見到自己的渺小。面對大自然,我們就是如此無能為力。




Labels: 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