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紅脖游蛇
Red-necked Reelback

紅脖游蛇(Rhabdophis subminiatus helleri)是香港等東南亞地區常見的蛇類。多居於近水地域,以蛙和蟾蜍為食,平均體長可達一公尺。部份學者認為無毒,但已有不少醫學報告顯示人類被咬後呈嚴重凝血障礙,甚至死亡。而後溝牙齒會釋出具神經麻痺性毒素的毒液。

已經不只一次,遇上這小小傢伙的同伴。去年舊同事也在辦公室裡細心養飼一條紅脖游蛇。由於位處郊野地區,夏秋之間,樹蛙和蟾蜍的數量繁多,食物來源尚算不缺。每天看著它長大,由掌心上游走的幼蛇,長成圓滾滾的,而脖子上那一帶紅環泛黃,加上綠得不能再深的尾巴,似乎暗示著牠的野性。看著貪婪的它,生吞一隻比自己頭部大上數倍的癩蛤蟆,真叫人咋舌。跟眼鏡蛇一樣,從不怕蟾蜍體表的劇毒,所以這是上天給牠的位分,成為自然界裡癩蛤蟆冥冥之中的天敵(而青娃又是我生命中的天敵。假如還活在舊約時代,在埃及地遇上了神的十災,最怕的就是蛙災 -- 我鐵定是雞皮疙瘩嚇死過去的。)
《食療》云︰蛇脫皮,主去風邪,明目,治小兒一百二十種驚癇寒熱,痔,蠱毒,安胎,熬用。治癇弄舌搖頭者,宜用全脫。 蛇的脫變是完美而經典的。由於蛇保有軟體椎,體型持續增長。然而體表堅硬而相連的鱗片,卻限制了蛇的發育,故此必需換皮。蛇在新舊皮間分泌一層薄薄的液汁,甚至複蓋眼部。脫皮時,蛇在粗糙物體上磨鬆頭部皮膚,再沿頭往後掙扎,將舊皮由內向外完整地翻出。而換皮的疏密,視乎餵飼多少;餵飼繁密者,約每2-4 週脫皮一次;疏於餵飼或進食較少的季節,約每4-7週換皮一次。有心的飼養人,不妨留下段段戰績,紀錄小蛇的成長歷程。
紅脖游蛇素來是不少愛好者的寵物。性情尚算溫和,將牠把玩在掌心之間,似乎控制了一切,卻又畏懼反嚼的一刻劇痛...
掌控者的心理是在玩命和被耍之間遊走,感覺很好。人與蛇...解不了跨時代的伊甸孽怨,而緣起...始於沒有介心的偶遇。(Special thanks to L.L. for providing the picture of our snake buddy in memory)

Labels: 紅脖游蛇, 隨便說說